耿银平
2016年12月14日09:22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用多元评价为奥数热降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摒弃升学率考核、“高考状元崇拜”等功利化指标,多强化“成人”标准和远景发展目标。
绿洲杯、中环杯、睿达杯……进入12月,杭州各类数学杯赛纷纷到来。考场外人满为患,家长候考场面俨如“春运”。杭州史上“最严减负令”出台6年来,各类数学杯赛、奥数班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兴旺。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明晓“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而且奥数试题难度和偏度都远超义务教育水平,但奥数依然持续高温。
这其实是一种两难的尴尬。不少家长知道题海战术、过度培优违背教育规律、加重孩子负担。但是,因为奥数高分是进入名校的“撒手锏”,很多名校尤其是民办学校仍将其当作重要的录取和选拔标准。家长又不得不在“小升初”前夕,让孩子参加奥数班、兴趣班等。对这一评价标准的迎合,让教育本质——激励、唤醒和鼓舞成为纸上谈兵。在这种大背景下,就算教育部门出台再多的“减负令”,也将在家长的用脚投票中被消解甚至抵制。
遏制奥数过热,需要教育部门的整改和舆论的监督,更需要多元评价制度的落实。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8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换言之,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强势智慧和优势能力,不一定非要成为所谓的学霸和高分选手。教育评价尺子不是一把,而是有很多把;评价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丰富、均衡的。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其因材施教的指导、量体裁衣的评价,让孩子的个性和优势得到应得的赏识,才能保障其健康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