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2016年12月08日11:18 來源:工人日報
這些“標題黨”似乎是在有意挑逗公眾憤怒恐慌情緒、唯恐天下不亂。而這之於解決報道中披露的問題,毫無益處。這些“標題黨”暴露出的其實是媒體文化和價值追求的“跑偏”,甚至是整個網絡環境的某種硬傷和通病。
“斷章取義”“夸大事實”“無中生有”“偷換概念”……12月5日,北京市網信辦通報了多起網絡媒體涉及“標題黨”違規行為的案例。
不妨來看看這些“標題黨”都有啥——今年4月28日,新華網刊發報道《多地整治網約車探索“規范路徑”》,網易轉載時改為《官方:網約車屬高端服務不應每人打得起》﹔2月21日,新京報報道《衛計委解決育齡夫婦想生不敢生的問題》,新浪轉載時改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藥價虛高到了讓人咋舌的地步》﹔7月25日,有媒體登載《海教園房價飆2W竟難搶 低價學區房或將絕跡》,搜狐在首頁推薦時將標題改為《津500套房竟引千人暴亂》……不難看出,這些被納入“標題黨”行列的一點也不冤枉。乍一看,甚至讓人覺得這標題說的新聞與原報道不是一回事。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在全國網民數、4G手機用戶均已達數億的現實下,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借助網絡媒體了解大千世界、新聞動態。這對網絡媒體來說是機遇,當然也是考驗和挑戰。如果說上述那些南轅北轍的事情發生在一些不受關注的小網站,或許社會影響還有限,可它們卻發生在網易、搜狐、新浪、鳳凰網等“業界大佬”身上,多是深受公眾信任的主要網絡媒體。這是在以實際行動証明網媒不靠譜、紙媒不可缺嗎?
網媒“大佬”如此爭先恐后地當“標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