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柱
2016年09月09日11: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雲南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在創新人才評價使用機制中指出,以品德、能力和業績作為人才評價主要標准,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條件。建立符合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崗位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為此,筆者認為,要善於改變“以文取人”的人才評價導向,充分激活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
人才評價標准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指引著人才培養方向。健全的、科學的、合理的、因才施評的評價標准才能全面、客觀、准確評價各類人才,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把各方面的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
然而,據調查採訪發現,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論文引入科研績效考核體系以來,論文日益成為高校、科研機構、醫學院、醫院等機構人才評價的“指揮棒”。無論是職稱晉升還是年終考核,無論是評獎評優還是選拔人才, 都被無孔不入的“金標尺”所擾。
不難發現,“以文取人”的論文導向滋生了很多弊端:教師的主業應該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在論文的壓力下,部分教師上講台機會越來越“少”、和學生距離越來越“遠”、教學能力和水平越來越“差”。醫生的天職是妙手回春、濟世救人,但一線臨床醫生除了長時間面對病人、服務患者以外,還要擠佔僅有空余時間寫論文,身心俱憊、苦不堪言。迫於論文的壓力,被逼放鬆“老本行”,主動追求“新文章”的本末倒置屢見不鮮﹔論文抄襲、科研造假的“投機取巧”層出不窮。除此之外,還滋生了代寫文章、代發論文的“專業搶手”和“地下黑市”,著實讓論文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抓住“要害”才能根除“病痛”。要改變以往“以文取人”的論文導向,關鍵是要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