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辉
2025年05月18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图为杨飞云油画《小憩》。 |
在手机摄影与AI运用已相当普及的新媒体时代,生成一帧再现性的肖像、场景或静物,可谓唾手可得,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喜爱油画尤其是写实油画,并从事其创作研究?“本源与纯粹——康德美术馆油画名家邀请展”的举办,通过85位油画名家的139件佳作,将这一问题抛向观众。
对大部分观众来说,或许并不能分辨或说清照片真实与油画写实之间的区别,但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写实油画的魅力并不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复制。所谓写实艺术,在艺术模仿过程中,便加入了艺术家对形象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充满情感的选择和创造。写实油画富有肌理的美感,便是艺术家之手与审美性思维长期联动的结晶。这种绘画性,是人文精神在画面上的锤炼。
这个以“本源与纯粹”为学术命题的油画名家邀请展,正是力求探寻油画艺术的写实性不同于图像复制的本源特征。其倡导的学术主张,就是艺术家对再现性形象的人文思考与艺术创造,是在选择对象和再现对象过程中的重新赋形与赋色。这也是意大利艺术理论家乔尔乔·瓦萨里针对再现性绘画艺术本质所不断强调的“迪赛诺”理念——“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姐妹,由一位父亲所生,那就是迪赛诺”,即艺术家的想象、观念与情感对客观世界的形象重建。
所谓“纯粹”,就是回到油画这一画种的本体,重新认知油画的语言艺术魅力。正如“笔墨”是中国画的中心概念一样,没有像釉料般璀璨而厚实的油色感,油画写实的语言艺术魅力也将残缺不全。“纯粹”表明了对滥用其他画种语言的排斥,意味着对油画语言纯粹性的探索。写实油画曾被一些人视为“过时的技艺”,但其魅力恰恰在于对真实的深度挖掘与诗性转化。钟爱写实油画的艺术家也并未陷入“技法的内卷”,反而在回归本源的探索中不断开辟新境。
此次油画名家邀请展囊括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画坛弄潮的众多艺术家的画作,通过梳理中国油画的发展脉络,揭示了艺术回归本真的可能路径。从“乡土写实绘画”到“八五美术新潮”,从“新古典主义”“近距离写实”到庞大的写实画派油画群体,历经半个多世纪,当年的时代之子今天已功成名就,但他们从未停止对油画艺术“本源”与“纯粹”的求索。靳尚谊先生曾说,油画这个品种创造的就是写实语言。艾轩先生曾说,艺术风潮让许多有才华的人离开了写实这条道。时隔多年,人们发现他们并没走多远。杨飞云先生说,只有不断回到欧洲油画传统寻源,才能获得中国油画发展之道。他们以对写实油画的坚守,体现对艺术审美纯粹性的深入发掘。而这个展览,则以某种历史视角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几代油画家的探索之路。在中国油画发展过程中,他们起到了艺术至纯至诚的标杆作用。
相对写意性的中国画,我们把来自欧洲的再现性油画称作写实油画,两者似乎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因而,这个展览还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油画对写实的某种演绎——从笔触的写意到物象的意象性再造,并试图以这种方式更广泛地和欧美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进行深度联结,体现了现代油画的中国经验、中国视野、中国风貌。这同样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彰显油画材质、形色的人文精神,阐明手绘创造价值,以此回应机器图像或AI图像的视觉消费性对人类审美的抹平。
来吧!在这个国内鲜见的收藏欧洲油画原作的美术馆,进行一次视觉与精神的碰撞。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8日 08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