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2022年06月20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黔北高原,群山葱郁,赤水河奔腾蜿蜒;苗岭深处,芦笙悠扬,六冲河山歌欢唱;科创园内,数据如涌,场景应用层出不穷……今日贵州,满眼生机,愈加多姿多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贵州考察调研,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多次就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贵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干字当头、闯字为先、实字为要,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炖在火炉上的盬子鸡,香味诱人,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老板王治强麻利地收拾好庭院,静候客人到来。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市遵义县(现为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在村民王治强家中,习近平总书记进房间、看院落,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总书记对花茂村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表示肯定,希望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大家把事业干好、把日子过好。”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从2015年起,村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后吸引2000余名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大家的日子更加红火,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
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到2020年,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脱贫之后,乡村如何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上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毕节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3次就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毕节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第一站就专程来到毕节察看乡亲们脱贫后的实际情况。
在毕节市黔西县(现为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总书记走进村民赵玉学家,仔细察看生活居住环境,“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有了自来水,洗澡都有热水吧?”总书记还同赵玉学一家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并聊起家常。“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一言一语,饱含深切关怀。
“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作当地干部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一年来,化屋村新修8.4公里旅游公路,新建两条总长48.5公里的10千伏线路保障乡村发展建设和生活用电,搭建“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精品民宿、农家乐等产业。看好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赵玉学将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2021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加到1.93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贵州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率先开发建设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贵州防贫申报”小程序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