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初冬的北京,中国再度举世瞩目。
11月12日,为期4天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十多位研究者看来,全会高度评价了3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实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基本经验,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六个领域设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
“更加关注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也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参与决定起草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不仅如此,还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改革的进程可检查、可评估。由此,在重要的历史关口,以明确的目标、清晰的主线、扩容的空间、准确的时间表、可检验的尺度,为中国改革指明了“向何处去”的新方向、新路径。
“这是2020年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纲领,体现了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巨大勇气与智慧,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有着重大意义。”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大感兴奋,“与全会前的各方猜测与期待相比,全会有出乎意料之感,传递出很多令人惊喜之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更是向本刊记者一口气列举出四大方向性研判,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改革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将从单一领域走向全面综合;将从零敲碎打走向主线清晰;从解决相对容易的表层性问题转为深入攻坚“啃硬骨头”、拿顽瘴痼疾来开刀;将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