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勛
2025年08月27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從更好地備到更好地用,正是找到“風險點”、推演“轉折點”的過程,也是一項技術、一個行業、一個領域超越自我的創新支撐點
最近,單位舉辦了一次急救培訓,通過3個學時的理論學習與實操演練,參與者基本掌握了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操作技能,明白了什麼是科學急救、如何提高救治效率。“希望你們一輩子都用不到,但需要現場急救時得知道怎麼處理。”培訓結束時老師的一番叮囑,折射出備與用的辯証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心中有數、未雨綢繆、主動作為,不能等出了事才去抓工作,老是當救火隊長是不行的。”現實中,一些突發情況和事故,往往出現在那些平時准備最薄弱的地方。防患於未然,把困難估計得足一些,把預案准備得再充分一些,堅持“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理應成為思想和行為自覺。
“寧可備而不用”,絕非做無用之備。現實中,有的地方為趕工期,壓縮調試時間,使得人防工程防護設施出現功能性缺陷﹔有的地方增設了不少消防器材,卻疏於檢查驗收,滅火器過期、消防栓無水。種種無用之備,脫離實際需求,背離了以備不時之需的本意,助長形式主義歪風,必須予以制止和糾正。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真正把情況摸清、問題找准、對策提實,方能做到應備盡備、能用好用。
強調“備”的重要性,並不意味著盲目增加工作量。現實中兩個地方實踐,頗有啟發性。增強應對民生需求的靈活性,湖南沅江創設“潮汐窗口”機制,當等候人數超過閾值時,政務服務中心后台10多名儲備專員,可在5分鐘內完成轉換,迅速上崗為群眾服務。善借技術之力提高准備效能,重慶渝中區接入25萬多個包括生命通道監控、水壓監測在內的消防感知資源,實現對城市消防安全的立體實時監管,火情先期處置時間提前了2到3分鐘。從機制創新到技術賦能,其中所體現的創造性思維和工作方式,值得學習借鑒。在“備”上精准發力,不妨想想什麼是服務對象最需要的,問問自己哪些細節最容易忽略,還有哪些新技術可以助力挖潛進步的空間。如此,將發現更多補短板、延長板的可能性。
“備”是為了更好地“用”。增強底線思維,絕不僅僅針對高危職業、高風險行業,對各行各業的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為適應中國地域廣闊、溫度橫跨正負40攝氏度等運行需求,復興號在多種工況下進行了60萬公裡運用考核,比歐洲同類測試更嚴格。著眼提高安全性能,有車企設計的車門兼容觸控、電容和機械拉手3種開啟方式,按下按鈕、內側感應、拉門把手,車門都可以打開。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做好充分准備,留足安全冗余,不僅能將損失降到最低,更能有效提升系統可靠性,從安全領域塑造核心競爭力。堅持這種觀念,將有助於提升治理者、管理者的預見力。從更好地備到更好地用,正是找到“風險點”、推演“轉折點”的過程,也是一項技術、一個行業、一個領域超越自我的創新支撐點。
今天,社會整體抗風險能力增強了,但依然存在不少風險隱患。持續強化風險意識、系統思維,學會變“遇見”為“預見”,率先布局、提前謀劃、落實落細,才有可能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准備之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7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