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修
2021年02月01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我們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努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共同富裕方向”。經過堅持不懈努力,我國農村民生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貧困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認識和把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聚焦脫貧地區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把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抓手,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下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先手棋。以慎終如始的態度、扎實過硬的作風,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抓得細之又細,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把銜接鄉村振興的繡花功夫下得實之又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實現全面脫貧到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奮斗。
堅持兜住底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仍會有部分易返貧戶存在返貧風險,部分易致貧戶存在發生貧困的可能。對於易返貧致貧人口來說,受身體素質、職業技能、家庭負擔、發展環境、意外事件等影響,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仍然較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繼續精准施策。”為此,需要系統發揮政府部門現有數據平台作用,充分利用脫貧攻堅普查結果,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一旦發生返貧致貧風險,及時跟進幫扶,確保貧困人口動態清零。加強制度建設,堅持分類施策精准幫扶,形成全面覆蓋、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救助幫扶體系。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監測篩查,加強對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較大的困難家庭的識別。通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通過社會救助制度,確保因需施救、精准施救。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后幫扶相結合,堅持開發式幫扶方針,推動有勞動能力的脫貧群眾依靠雙手勤勞致富。
堅持產業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與脫貧群眾增收互促共贏。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鄉村產業根植於縣域,但脫貧縣的產業扶貧幫扶成效還不穩定。特別是西部一些剛剛脫貧摘帽地區,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能力偏弱、可持續性不強,脫貧地區的產業振興需要持續努力。要推動脫貧地區整合涉農資金,更多投向資源稟賦優勢明顯的鄉村產業,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著力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高標准農田任務安排和建設過程中,提高脫貧群眾的參與度,讓農民群眾有活干、有錢掙。堅持提質增效的發展目標,支持脫貧地區積極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著力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切實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的能力質量,通過優質優價促進脫貧群眾增收。延長脫貧地區的產業鏈條,使農林牧漁等行業跨越“糧頭食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