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重慶當代黨員

以“黔江精神”答好鄉村振興“新考卷”

——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的黔江探索

2019年12月13日10:43    來源:當代黨員

武陵山自西南向東北,在渝、黔、鄂、湘交界處綿延千裡。

黔江區,就藏在這山脈深處。

這裡自古以來聚居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20多個少數民族,大山的阻隔,造就了黔江千百年來的貧瘠。

就在這塊苦甲天下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黔江人率先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號角。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寧願苦干,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成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一面旗幟。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響徹巴渝大地。

作為重慶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黔江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真正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高位推動鑄就最強“大腦”

2018年11月8日,濯水古鎮。

夜已深,鎮政府辦公室裡還有一盞燈尚未熄滅。

明晃晃的燈光下,副鎮長龐建軍伏在書桌前,仔細翻閱著關於鄉村振興的政策材料。

幾天前,39歲的龐建軍迎來了新的考驗——前往黔江鄉村振興辦工作。

驚訝之后,巨大的壓力隨之而來。

“自己在農村長大,一直都對‘三農’工作有特殊的感情。”龐建軍有些感慨,“但這項工作充滿挑戰,擔心自己不能勝任。”

為了能快速投入工作,到崗之前,龐建軍利用業余時間系統學習相關政策文件。

為此,辦公室的燈常亮至凌晨。

不久后,一支來自不同單位的隊伍在鄉村振興辦公室匯集。

有的來自區委政策研究室,有的來自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如何高效整合自身人力資源,將隊伍打造成“鐵板一塊”?

“最主要的還是加強學習,學習其他區縣在制度設計、產業發展上的優秀做法。”龐建軍稱,“心往一處想了,勁才能往一處使。”

與此同時,一個利好消息傳來。

2019年1月,黔江區委、區政府深入研究、創新謀劃,以新一輪機構改革為契機,在全市率先將鄉村振興辦公室列為區委工作部門,高位推動鄉村振興工作。

這個消息,無疑給黔江區的鄉村振興工作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我們主要統籌推進全區的鄉村振興工作,解決力量分散、效率不高等問題。”龐建軍稱。

與此同時,黔江區委鄉村振興辦迅速完成了對自身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一系列制度相繼推出——

制定工作統籌、項目清單、專班專抓等6項工作制度,做到規范運行、有章可循﹔

對重點任務推行項目化、清單化、台賬式管理推進,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一月一例會”﹔

……

有了“堅強前哨”和“可靠中樞”,黔江區鄉村振興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迅速分解、高效落實。

產業融合實現結構調優

2019年9月,金溪鎮長春村。

盡管已是深夜,但空氣中的燥熱並未退去。

村民陳明超在翼鑫恆農業股份合作社養蠶大棚裡忙碌著,汗水沿著他的臉頰不住地往下流淌。

“現在正是農忙時期,作為一名老黨員更要以身作則。”陳明超咧嘴笑道。

看著潔白的蠶寶寶扭動著身軀,陳明超臉上的笑意更濃了:“我們合作社今年產值大約在15萬元左右,真替大伙兒感到高興!”

長春村是重慶市深度貧困村之一,這裡土地資源貧瘠,屬於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

“以前長春村80%的土地都是撂荒地,產業小且散。”村黨支部書記萬書秦攤了攤手,顯得有些無奈,“村裡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去了。”

“沒有產業可不行!”經過再三考量,村裡瞄准了黔江的特色產業之一——桑蠶業。該產業除了適宜當地的土質和氣候外,還具有抗風險性高、見效快、產業壽命長的優勢。

於是,長春村先后成立了5個合作社,推動1600余畝撂荒地變為產業基地,累計發放紅利28.59萬元。

在離長春村不遠的中塘鎮興泉社區,漫山遍野的獼猴桃是這裡最亮眼的招牌。

2010年,重慶三磊田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來到這裡打造萬畝獼猴桃現代農業園區。

從那時起,靠山吃山的當地村民,逐漸走上了產業路。

“沒想到小小的獼猴桃,能給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47歲的村民張太彪對此頗有感觸。

幾年前,張太彪的三個子女即將入學,一大筆學費支出瞬間讓這個家庭陷入貧困。

張太彪喃喃地說:“沒有錢,娃兒連學都上不起。”

恰好此時,社區干部上門勸說村民將土地流轉給三磊田甜公司。張太彪毫不猶豫,將家裡8畝土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出來,自己還進入這家公司打起了零工。

由於善於觀察和學習,張太彪很快掌握了機器的維修技術,隨后升任生產主管。

如今,除了每個月3000元的固定工資,張太彪還和妻子從公司“反承包”了25畝地,每年收入超過6萬元,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這並非個例。在興泉社區,通過引進三磊田甜公司,已帶動了200余農戶600余人就近務工,讓產業變成了農民的“甜蜜事業”。

近年來,黔江區聚力國家產業融合示范區建設,實現結構調優、產業升級,糧經比由2017年的7︰3調整到今年的4︰6,全區農業增加值達到23.87億元,增長5.2%。

環境整治營造紅火生活

“峰巒疊嶂似畫廊,綠樹紅花繞村旁”……盡管已是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