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朱劍 喬佳妮
2019年07月01日17:11 來源:陝西日報
6月28日,張富清和老伴孫玉蘭在家中。 本報記者 劉強攝
張富清通過本報寄語家鄉人民:
在外工作70年,我牢牢記在心上——我的家鄉在陝西。說我是家鄉的人,但是我對家鄉和人民沒做過什麼。我從視頻上看到,家鄉變化很大,各級領導和人民共同努力把陝西建設得很繁華,我很高興。
我想咱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黨、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大家一起努力,把我們陝西建設得更美麗。我是陝西人,就要為陝西爭光,要為陝西爭榮譽,我絕不會給陝西丟人。
如果他是一座豐碑,瞻仰這座豐碑,你會感受信仰的高度,觸摸忠誠的厚度,滌蕩靈魂、筑堤夯基﹔
如果他是一面鏡子,端詳這面鏡子,你會多一分心靈的對照,少一分外在的計較,燭照內心、初心益堅。
在戰爭年代,他保家衛國,浴血奮戰,屢屢以突擊隊員的身份,為后來者打通勝利的通道﹔
在和平年代,他建設家園,默默奉獻,日夜以人民公仆的身份,為老百姓打開致富的通道。
從陝西到湖北,從部隊到地方,變遷的是時空,不變的是初心。老英雄張富清60余載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用自己的朴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
6月27日,中共中央授予張富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號召廣大黨員、干部、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向張富清同志學習。
6月26日—28日,本報記者再次驅車800多公裡趕赴湖北省來鳳縣,在簡陋的建行宿舍樓中採訪了老英雄張富清。面對榮譽,這位已過鮐背之年的老人,更多的是感恩——感謝黨和國家給予的榮譽。他始終銘記和踐行的,是保持本色、堅守初心,把革命理想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
感悟老人的一生,無論突擊還是堅守,無不折射出一名優秀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忠誠的品格、擔當的精神。他,亦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力量。
初心萌芽:
明白了為誰打仗、為什麼打仗,一顆信仰的種子,埋進了他的心裡
“走到哪兒,我都時刻牢記自己是陝西人,絕不給陝西丟臉。”這是老英雄的家鄉之情,也是老英雄的信念源起。
老英雄張富清,出生在陝西洋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45年,抗日戰爭剛剛勝利,內戰陰雲又籠罩在神州大地。同許多當時的農村家庭一樣,張富清一家,艱難度日。
父親因病早逝,大哥在飢荒中夭折,張富清也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身體瘦弱,成年的二哥成了家中的頂梁柱。
那一年,家裡唯一的壯勞力二哥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在外當長工的張富清用自己換回二哥。后來他被迫加入國民黨軍隊,因為瘦弱被派去做各種雜役。
1948年3月,張富清所在的國民黨部隊,在瓦子街戰役中戰敗。那是張富清第一次接觸解放軍,眼前所見,讓他頗感驚訝: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同志之間團結和睦,戰友之間親如兄弟,很仁義、很規矩,從不隨便拿老百姓東西。被“解放”的他沒有領遣散費,而是主動要求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了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359旅718團2營6連一名戰士。
入伍后,正趕上西北野戰軍軍事政治整訓。在新的集體中,張富清第一次享受到平等對待的尊嚴,感受到兄弟般的情誼。而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這兩支隊伍的鮮明對比,讓張富清對共產黨提出的“讓老百姓耕者有其田、過上好日子”有了更多期待,也讓他對“為勞苦大眾謀利益”的解放軍有了更多認知。
張富清對“共產黨”三字的最初體悟,對“人民”二字的最初理解,就來自家鄉,來自那些與戰友們朝夕相處的歲月裡。
“我要為窮苦人去打仗!”張富清暗下決心。
明白了為誰打仗、為什麼打仗,一顆信仰的種子,埋進了張富清的心裡。
初心何就:
下決心一輩子聽黨的話、跟黨走,不怕犧牲的勇氣,深入骨髓
如果人生可以用時段標注,老英雄張富清人生最耀眼的時刻無疑離不開渭南。
張富清立功証書上的4次戰功,全部是在渭南取得的。
從渭華起義到八路軍120師東渡黃河抗日,從西北野戰軍轉戰渭北、關中到解放大西北,渭南這片承載著紅色基因的革命沃土,見証了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也記錄著張富清人生中最重要的4場戰役。
部隊的教育,讓張富清堅定了信念,決定一輩子聽黨的話、跟黨走,不怕犧牲的勇氣深入骨髓。
擁有信仰的軍人,意志堅如鋼鐵﹔擁有信仰的軍隊,更是眾志成城。
從此,戰場上,總有張富清沖鋒在前的身影。而每次,他都以突擊隊員的身份奮勇殺敵。
何為突擊?“突擊隊就是用身體來消耗敵人的銳氣和彈藥,炸掉敵人碉堡,為主攻部隊掃清障礙。突擊隊員往往是有去無回,萬死一生。”對於突擊的概念,張富清老人有著自己的感悟。
對他而言,有了堅定的信念,就不怕死。“我情願犧牲,為全國的勞苦人民、為建立新中國犧牲,光榮,死也值得。”
壺梯山戰役,便是張富清加入解放軍后參加的首次較大戰役。
1948年7月,胡宗南麾下的整編第36師向北攻擊,兵鋒直抵陝西澄城以北馮原鎮、壺梯山地區,發現我軍設伏,迅即就地轉入防御,構